“沒想到這兩塊我國最小的海上油田能有這么高的產量,當年的油藏‘芝麻’如今成了‘大糧倉’,太讓人驚喜了!”5月21日,渤海石油管理局渤南作業公司總經理楊寨興奮地說。
楊寨所說的“大糧倉”,是渤海南部海域的兩個邊際油田——渤中34-3/5。截至今年5月中旬,兩油田投產7年來累計生產輕質原油突破100萬立方米,以最少的投資、最簡易的工程設施實現了邊際油田的低成本高效開發。
2005年,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創新開發模式,提出既要油藏“西瓜”,也要油藏“芝麻”。作為“芝麻”油藏的代表,渤中34-3/5油田率先吃起了“螃蟹”。公司依托臨近的34-2/4在生產油田的現有設施,因地制宜開發出一系列新技術,成功實現商業開采。
首創無常規平臺“三一”開發模式。“三一”是指一個井口保護架、一條海底電纜和一條海底管線,依托34-2/4油田群現有設施進行聯合開發。兩油田總投資僅為常規平臺建設費用的1/5,項目投產半年后就收回了成本。
在渤海首先運用“一井雙泵”技術,成功實現產能接替。技術人員在一口油井的不同深度安裝了兩套電潛泵機組,有效解決了生產過程中因地層壓力下降導致液面“不夠抽”的問題,實現了產能接替。
開創“一拖二”控制模式。2012年油田綜合調整后井口數增至4口,僅僅依靠原有的兩根海纜已無法實現同時生產。2013年,油田開創“一拖二”控制模式,通過兩臺控制柜對四口油井的電潛泵進行控制,及時釋放了產量。如今,這套技術已升級為“一拖三”、“一拖四”,大幅降低了開發成本,提升了油田開采效率。
渤海石油管理局總工程師(開發)趙春明稱,渤中34-3/5油田的安全運營為新技術和新管理模式在渤海海域眾多邊際油田的推廣應用創造了條件,也為其他邊際油田提供了開發思路。“可以預見,隨著渤中34-3/5開發思路和經驗的成功推廣,邊際油田的效益將會芝麻開花節節高。”趙春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