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南海擁有絕對主權的中國,在南海腹地至今沒有一口油氣井。中海油肩扛大旗,向中國南海要油氣,勢成必然。
9月11日,中海油在其公司網站發布《2014年中國海上開放區塊招商公告》(下稱《公告》),今年共開放33個區塊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總面積126108平方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布的區塊數量為近年來單次最多。澎湃新聞查閱中海油歷年公開資料發現,2013年中國近海推出25個區塊;2012年分兩次共計推出35個區塊,單次分別為9個和26個;2011年開放海上區塊19個,2010年是13個。
另據《公告》信息,此次意圖合作開發的區塊包括北部灣、東海及南海海域多個待開發區塊。其中,位于南海的區塊占了本次開放區塊的大頭,另有4個區塊位于東海,2個區塊位于北部灣。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分析,中國深海勘探開發正在加速,開放區塊集中在南海應該是綜合考慮,宣示主權和經濟因素都有。
《公告》對中外公司雙方合作方式并未透露。不過,從慣例來看,中海油自上世紀80年代組建后,就采取國際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中國的海洋油氣資源。這種合作方式一般采用國際通行的產品分成合同模式,對方自擔勘探費用。然而,該合作方式下,中國不得不讓出近一半的權益作為代價。
“之所以提供區塊對外合作,是因為海洋石油勘探開采風險很高,國際上廣泛采用合作方式,可以風險共擔。”一位中海油人士說。
值得一提的是,從招標情況來看,中國對外招標區塊似乎并不全是“香餑餑”。澎湃新聞對比發現,去年推出的25個供招標區塊,其中有近一半仍出現在今年的“招商名單”中。這意味著,去年至少有近半數區塊都沒有外國公司成功競標。
從中海油提供的區塊來看,前期國外大型石油公司已在附近進行了大規模勘探活動。有業內人士稱,“剩下的區塊勘探成本較高,回報率相對低,這使得許多大型外資石油公司放棄競標,更多的是一些中小型石油公司參與勘探”。
從此次開放的區塊位置來看,不難發現中海油重點開發南海的意圖。
南海向來有第二個“波斯灣”的美譽。美國能源信息署(EIA)2008年的報告稱,南海擁有2130億桶潛在石油儲量,超過當時沙特阿拉伯的儲量。中國國土資源部初步統計,整個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約占中國資源總量額1/3,其中約70%蘊藏于深海區域。
眼下,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的預警線,陸上油田老化、增量不足,石油能源安全隱患顯現。加大海上油氣資源開發,已成為中國保障油氣供應的戰略之一。
而海上油氣資源開發現狀是,近海油田開發已相對成熟,深水海域尚待開發。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中國在深水海域的作業能力逐步提升。目前,中國已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該平臺研發建造耗資60億元,最大作業水深3000米,鉆井深度可達1萬米。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旗下《中國海洋石油報》原總編輯王佩云認為,981鉆井平臺只不過是中國深海先進裝備的耀眼明星之一,它并不是孤立的。
王佩云對澎湃新聞說,“現在中海油已在深海資源勘查與評價工程技術、深海能源開發工程技術、深海重大裝備技術、深海應急維修裝備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深海裝備方面,包括981在內的深海鉆井、深海物探、深海鋪管、深海采油裝備已經配套,并擁有青島和珠海兩個深海裝備建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