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近日在倫敦發布《世界能源展望2014》報告稱,中國將在2030年前后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需求國。11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G20峰會上宣布,中國將定期發布石油庫存數據。
兩相對照,值得玩味。
“這既是中國對石油需求量變化的反映,同時也是中美在戰略石油儲備方面展開合作的一次嘗試,”一位世界銀行駐中國專家稱,“中國在嘗試適應國際通用的行為模式,這個過程是在不斷推進的,這本身就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些數據真的公開,將有利于中國石油行業的市場化,并推動原油期貨等金融產品在中國快速發展。”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上海地方政府官員如是說。
石油信息公開在摸索中前進
多年來,中國石油進出口特別是原油進出口數據,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上述世行專家就坦言,作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之一的中國,其石油進口量的變化對全球石油供應特別是油價波動的變化是有巨大影響的。
“但是過去市場上不清楚中國變化,很容易造成中國因素的虛高,并推動國際油價的暴漲。”他說。
據該專家介紹,2003年正是由于中國政府表示將建立國家石油儲備,并表示不會向外公布相關數據,才引發全球對中國需求有多大的揣測,“并助長游資對國際油價的瘋狂炒作。如果這些數據能夠公開,那么很多無謂的揣測就會消失,這對世界對中國都是有益無害的。”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觀察,中國政府也看到了這點。
2010年,新華社即通過旗下“新華08”每月定期對外發布上月成品油庫存等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成品油市場上的盲目炒作。但由于“新華08”涉足原油特別是國家原油儲備不多,因此對原油價格“并未起到多大作用”,借助中國概念炒作國際油價的案例仍很多。
今年7月11日,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與美國能源部長莫尼簽署了一項關于戰略石油儲備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被外界普遍視為是中美在石油儲備特別是中國原油庫存數據上的一個突破,然而國家能源局并未透露更多的合作細節。
“盡管中國并非國際能源署(IEA)成員國,但IEA長期以來推動中國在共享庫存數據方面增加透明度”,上述世行官員說。
他認為,目前擁有充足的應急石油庫存對中國意義更大。2013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凈進口國。在中國原油總需求中,海外采購占到約57%。
因此,他認為中國應該不斷地向數據公開方向前進,直至實現真正的定期發布石油庫存數據。
此次G20會議上習近平表示,二十國集團必須從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戰略高度,建設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培育自由開放、競爭有序、監管有效的全球能源大市場,共同維護能源價格和市場穩定,提高能效,制定和完善全球能源治理原則,形成消費國、生產國、過境國平等協商、共同發展的合作新格局。
利好原油期貨?
不少人士表示,一旦石油庫存數據公布,將對即將上馬的原油期貨構成利好。
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揚9月26日指出,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加緊準備原油期貨的上市工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其上市時間“大約在冬季”。
這是中國原油期貨準備進程最新的表態。“但是,現在沒有中國數據,那么我們仍會和國際炒家一樣,對中國的供需情況兩眼一抹黑,最終還是中國經濟受傷害。”上述上海地方政府官員說。
據他介紹,在美英等發達市場,原油數據被各方密切關注,“很多時候,原油數據公布的前日,原油期價往往波動不大,但是當數據公布后,期價波動將立即反映出市場的態度”。
以往沒有中國原油數據時,市場往往依靠個人揣測、市場零散資料等不完備的數據對中國未來決策做出個人的判斷。
“中國份額不大時,這種揣測不準的話影響不大;但現在中國已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大經濟體,這種揣測會對所有參與者產生傷害。”因此,他認為中國應該立即著手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并拿出定期發布石油庫存數據的施行辦法。